刘渊有大半辈子都在西晋当人质,西晋那些奇奇怪怪的事情,他都亲眼见过,并且深深记在了心里。
公元304年,刘渊巧妙说服了成都王司马颖,成功返回了匈奴的五个部落。之后,在晋朝管不到的地方,他自称为了汉王。
公元308年,情况发生了变化,西晋朝廷越来越衰败,相反,匈奴的势力却越来越强大,这时候刘渊自称皇帝,建立了汉赵王朝。
公元311年,刘聪带着王弥、石勒等人,一连三次猛攻洛阳城,最后终于冲破了城门,闯了进去。这样一来,西晋其实已经不复存在了。
后来,刘聪派刘曜和刘粲去攻打关中地区,他们成功打下了长安,还杀了南阳王司马模,之后刘曜就留在长安镇守。但没过多久,晋朝在雍凉一带的官员,像冯翊太守索綝、安定太守贾疋,还有雍州刺史曲特等人,开始联手打回去。刘曜打不过他们,被困在了长安。到了312年,刘曜没办法,只好放弃长安,回到了平阳。
雍凉一带的势力拥立了司马邺为领袖,在长安死死撑着。这样一来,汉赵就调整了策略,转头去攻打整天沉迷于歌舞的刘琨,虽然一开始吃了败仗,但最后还是赢了。
313年正月,做了两年多皇帝的刘聪看晋怀帝司马炽很不顺眼,就像说“时候不早了,该上路了”那样,把司马炽以及庾珉等十多个晋朝的老臣子全给悄悄解决了。
司马炽离开后,司马邺感觉重担落到了自己肩上,于是他在四月份于长安坐上了皇位,成了西晋的最后一任皇帝,也就是晋愍帝。
刘聪干掉了一个叫司马炽的家伙,可没想到司马家又蹦出个司马邺。他当然不肯罢休,立刻派赵染和刘曜等人再去攻打长安。他们一路打到了长安的外围,但刘曜这家伙太大意了,被之前已经被打得惨败好几次的曲允给偷袭了,最后只好灰溜溜地撤军回到平阳。
314年的时候,刘聪还是不甘心,他又派了刘曜和赵染去攻打长安。结果呢,他们一开始打赢了,但后来又输了,只好撤回来。
公元315年的时候,刘曜在襄垣打败了刘琨,本来想去打阳曲,可这时候刘聪改变主意了,他觉得得先去拿下长安,所以就命令刘曜从襄垣撤回来,回到了蒲阪。
可就在这时,刘琨因为好多事情没处理好,慢慢走了下坡路,最后在316年被石勒逼到了幽州的蓟城。刘琨在北边没了动静,西边又出事了,刘曜打下了北地,直接向长安进攻。这是第三次打长安了,他终于攻破了外城,把司马邺围在了内城里。长安城里闹饥荒,司马邺在内城守了俩月,实在没办法,只好投降,西晋就这么完了。之后,刘曜就守着长安了。
这就像司马家好不容易打败了蜀国和吴国那样,让我觉得好像以后学习都没啥大问题了。于是,我开始佩服起司马家来,感觉自己也要迎来“逆袭时刻”了。
俗话说得好,事情变坏不是一下子的事,匈奴刘家衰败了,跟司马家一样,早就有了苗头。往前追溯,310年那会儿,匈奴内部就像上演了一场“八王之乱”;再往近了说,从314年十一月起,刘聪就开始胡来一气了。
那时候,刘聪让自己的儿子刘粲当上了相国和大单于,掌管一切大小事务。而他呢,就专心管起后宫的事情来了,朝廷大事几乎都放手不管了。
哎呀,你要是想做那享清福的老祖宗,就安心做呗!可刘聪呢,一边把国家大事交给儿子管,另一边又开始重用中常侍王沈、宣怀、俞容这些人,好让儿子不那么为所欲为。你猜这些宠臣后来有多嚣张?朝廷的大事小情,基本上都到他们那儿就停了,根本不打扰到主子在后宫逍遥自在。
聪沉迷于美酒和女色,经常在皇宫里一连待上百多天不出门,所有事情都让中常侍王沈等人来决定。从去年冬天开始,聪就不再出席朝贺,国家大事全都交给粲来处理,只有要杀人或任命官员时,他才亲自下令。王沈、郭猗等人想要什么,他都满足。他还在后宫里设了市场,和宫女们一起宴饮玩乐,有时甚至一连醉上三天三夜。
大家对这个情形不陌生吧?一个国家的皇帝不干正事,反而把大权都分出去了,跟西晋那时候一样,汉赵也开始走向灭亡的路子了。
刘聪和他老爹刘渊在西晋学习了好多年,肯定不是没见识的人。可为啥他俩做了四年皇帝后就变了呢?这还得说是大环境闹的。自打晋国建立,社会上上下下都流行“享受一时,不顾后果”,像司马越、王弥、苟晞这些人都是这样,刘聪也被这种风气给传染了,觉得人生就应该及时行乐。
糟糕的是,这种病毒太容易传染了,不光你们刘聪、司马越这么想,底下的人肯定也会这么想。司马家把大伙儿都耍得团团转,让他们辛苦干活,刘聪也想这么干。什么上天注定啊!都是骗人的!到手的东西才是实实在在的!结果呢,刘聪糊弄官员,官员又去糊弄老百姓,老百姓反过来再糊弄刘聪,这一套还挺有道理似的。
这个世界就像一台充满假话和残忍的大搅拌机,过一天是一天,及时行乐吧!这个世界好比是个大舞台,只有全身心投入表演,才能打动自己,赢得所有人的掌声!
只有那些生活艰难、没机会上台演戏的普通人,才会真正琢磨“怎样活下去”这样的人生大事。就像以前当过奴隶的石勒,他特别厌恶这个不公平又混乱的世界,总梦想着建立一个以自己为主的新天地。所以,在赶跑刘琨后,他立马派石越带着两万骑兵去并州,去拉拢那些愿意投降或反叛的人。他才不在乎刘聪的朝廷怎么想呢。
石勒派石越带着两万骑兵,驻扎在并州,目的是安抚那些反叛的人心。
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,老天爷也来添乱。石越刚踏进并州的大门,河东那边就闹起了大蝗灾,平阳也跟着遭了殃,饿肚子的人到处都是。这时候,石越倒挺积极,他到处宣扬移民的好处,鼓动大家搬家,结果真让他说动了二十万户人家,浩浩荡荡迁往冀州去了。
河东那边闹大蝗灾,可奇怪的是,蝗虫就是不吃黍子和豆子。靳准带着手下人把蝗虫收集起来埋了,埋的时候,人们的哭声传出十几里远。但没想到,蝗虫又从土里钻出来飞了,接着去吃黍子和豆子。平阳那边饿得厉害,有二十万司隶部的人逃到了冀州,这都是因为石越招揽他们的缘故。
京城周边最金贵的东西——老百姓,全让石勒给抢走了。刘聪哪会坐视不管,赶紧派了黄门侍郎乔诗去数落石勒。可石勒压根儿不理睬这一套,私下里还跟青州的曹嶷勾结上了,打算三分天下。
聪派黄门侍郎乔诗去劝说勒归顺,但勒不买账,暗地里和曹嶷勾结,打算三分天下。
就在那时候,一些古老的天文异象也纷纷现身说法了。据说啊,当时东宫那边传来了鬼哭声,天上还有条红得像火焰的彩虹横跨天际,南边还分出了一条岔路;太阳居然一连三天都出现了,每个都像长了两个耳朵似的,还闪耀着五彩光芒;还有一颗流星嗖的一下穿过皇宫,最后掉进了天空的牢房里就不见了。这些迹象都说明,许昌、洛阳往南的地界儿是没法去了,天下看来要分成巴蜀、江东和北境三块儿了,石勒和曹嶷他们肯定要打回来。我说皇上啊,您可得多留个心眼儿,小心为上!
可刘聪偏偏不信这一套,觉得那些专家的讲解太煞风景,心里头因此有些不痛快了。
聪看了之后心里不高兴。
不过,无论刘聪信不信,他肯定猜不到,他那当代言人的儿子刘粲,早就和他的心腹王沈他们串通一气了。
还记得刘聪有个像司马炎的弟弟那样,各方面都很出色的兄弟吗?后来,刘桀助力王沈他们成了列侯,王沈他们也反过来帮刘桀提升势力。就这样,汉赵多年来辛苦培养的核心忠臣一个个被除掉。到了公元317年,刘桀一派和皇太弟刘乂终于闹翻了,打了起来。
这回可热闹了,当初说起刘聪靠武力上位时,就他对那个小弟弟刘乂特别客气。为啥呢?还不是因为刘乂背后有股强大的武装力量——“六夷”。刘乂的老妈单后是氐族头领单征的女儿,单征在“六夷”里那叫一个威风。有多威风?后来刘乂没了,还有“十多万户的氐族和羌族人”反叛,跟他火拼失败后还跟着跑,这影响力可真够大的。
刘乂这小子,小时候因为岁数小,打架也打不过四哥刘聪,所以就哭着把当皇帝的位置给了刘聪,但他心里一直记挂着这事儿。早在315年,他身边的亲信看到东宫延明殿下了场血雨,觉得是天意,就给他送了封劝反信:刘聪当年让你当皇太弟,也就是为了稳住大家。现在他儿子都做了相国,掌握了大权,儿子们还都建了私军当保护伞,这形势对您可不利啊。
接下来,说说咱们的计划:禁军里头,大概有四卫的精锐五千来人。相国刘粲那家伙不靠谱,派个杀手就能摆平他。大将军刘敷呢,整天不在军营晃悠,解除他的兵权轻而易举。剩下那些小王爷,更不在话下。咱们纠集两万人动手,他们统统都不是问题。至于大司马刘曜,也别太在意,他掀不起什么风浪来。
现在咱们有四卫的精兵,至少五千人,那相国太不稳重,说不定一个刺客就能解决。大将军天天往外跑,他的营地好偷袭;其他的王爷都年幼,也容易对付。要是殿下您有想法,两万精兵很快就能召集起来,直接攻打云龙门,到时候守卫的士兵,哪个还敢不投降殿下您呢!大司马也不会想到会有这种变故。
不过刘乂毕竟还是太年轻,没狠下心来做决定,结果给两年后的刘粲钻了空子。
317年4月份,刘粲的同伙王平骗刘乂说,他刚收到刘聪偷偷下的命令,说京城可能会有大乱子,让他在里面悄悄穿上铠甲,以防万一。
刘粲叫王平去跟刘乂说:我刚接到皇帝的秘密命令,说京城可能会有大乱子,让我们赶紧穿上盔甲准备好应对。
刘乂上了当,便让东宫的手下都披上了战甲,这正好给了刘粲他们一个说他要造反的理由。刘粲立刻让靳准和王沈去抓刘乂身边那些氐族和羌族的头领,一共抓了十多个。接着就是一顿严刑拷打,最后硬是从他们嘴里逼出了“认罪”的话。
乂信以为真,下令让宫廷大臣们都穿上铠甲待命。粲急忙派人去告诉靳准和王沈他们:“准,你告诉他们。”聪听到后大吃一惊,喊道:“王沈他们怎么说?”王沈等人异口同声地回答。于是,他们派粲去包围了东宫。粲又让王沈和靳准去抓来了十多个氐羌部落的首领,严刑拷问,把他们的人头高高挂起示众,还用烧红的铁器烫他们的眼睛,逼得他们承认自己与乂一同密谋造反。
得了刘乂亲信的招供,刘粲就把东宫里的好几十个大臣给杀了,还剥夺了刘乂皇太弟的地位,封他为北海王。没多久,刘粲又叫靳准悄悄把刘乂给杀了,还活埋了东宫的一万五千多士兵。这政变里头,人命就像路边的石子,数一数就过去了。
刘乂去世后,他丈母娘家那边肯定不乐意了,结果导致氐族和羌族的十多万人马都跑了。
糟糕了!刘渊原本打算的是,让汉人和胡人各司其职,汉人专心搞生产,匈奴人则带着其他各族一起打拼天下,最后大家齐心协力,都听匈奴贵族屠各部的。但现在呢,那些其他各族几乎都跟你们翻了脸,光靠你那点匈奴力量,怎么一边管得住汉人,一边又去争抢天下呢?
那些六夷杂胡最后都跑哪儿去了?答案是去了石勒那儿!为啥呢?因为大伙早就瞧出来了,石勒和刘聪根本不是一路人。再说了,从出身背景来看,石勒的羯族原本就是由一大堆杂七杂八的胡人组成的,他们聚在一起,自然更觉得亲近。
公元318年7月,刘聪去世后,刘粲接了他的班,结果他比他老子还胡闹。说起来,刘粲年轻时跟他爹一样,也是个挺有能力、挺出色的年轻人。但后来为啥变得这么嚣张呢?主要是因为他心里那些野心和欲望憋太久了,一有机会就全释放出来了。所以啊,大家得明白,老是逗弄孩子,激发他们的欲望可不是啥好事。
粲,人们叫他士光,从小就特别聪明能干,既有文采又懂武艺。
刘粲当上皇帝后,这才明白他爹为啥老呆在后宫不现身,他自己也一样,整天泡在后宫。而且,他还常去给后妈靳月华出谋划策,帮她干活。
靳等人年纪都不到二十岁,个个长得如花似玉,粲不分白天黑夜地和她们亲近,却完全没心思去悲伤。
不知道是老天爷心疼我们了,还是刚走的刘聪不甘心,平阳那边竟然又下起了红色的雨。
汉赵这个国家,跟西晋挺像的,在没闹出大乱子前,啥大风大浪都挡不住大家的欢乐。可靳月华她爹靳准,见女儿那么抢手,心里就盘算起新主意来,想学学贾南风那家的做法。他便开始挑拨关系,说刘曜他们这些皇室成员心怀不轨,撺掇刘粲赶紧把他们给解决了。
一开始,刘粲说,我自己那些继母都还没摆平呢,哪有功夫去惹刘曜他们啊,忙得不行,没空搭理。
靳准可不是个容易打退堂鼓的人,所以他让女儿多去跟枕边人说说好话。
说起来也怪,那些跟领导一起并肩战斗过的同志,说话就是管用。刘粲接着一连干掉了太宰、上洛王刘景,太师、昌国公刘顗,大司马、济南王刘骥,大司徒、齐王刘劢,还有车骑大将军、吴王刘逞等一大批皇室成员。这做法,跟司马家以前的作风真是如出一辙。
刘粲干完刽子手的活儿后,就让靳准当上了大将军,还管起了尚书的事务,这样一来,军队和国家的大事都由靳准说了算。接着,他就去和那些漂亮姑娘玩乐去了。
任命靳准为大将军,还让他掌管尚书事务。粲沉迷酒色,总在后院宴饮玩乐,军国大事全都交给靳准来决定。
靳准夺得大权后,接着就假传圣旨,让他的堂弟靳明当上了车骑将军,靳康做了卫将军,这样一来,刘粲就被他们完全晾在了一边。
刘聪过世仅仅两个月,靳准就发动政变,把汉赵在京城里的皇族一网打尽,甚至连已经死去的刘渊和刘聪的尸骨都从坟墓里挖了出来。
刘家的男人女人,不管老少都被杀在了东边的市集。挖开了永光和宣光两座陵墓,把刘聪的尸体也砍了,还烧了他的祖宗庙宇,鬼魂们哭得惊天动地,声音传出去百多里地都能听见。
靳准接着给自己封了个头衔,还设了一套官员班子。尽管他是匈奴人的后代,但并不是屠各部落的贵族。为了得到东晋的正式承认和帮助,他又去找司州刺史李矩,想让李矩帮忙把刘渊的棺材抬走,一起去报仇。
刘渊,不过是个小部落的头目,趁着晋国大乱,就假冒天意,害得两位皇帝被囚禁。我立马带兵去保护他们的灵柩,特来向上头禀报。
不过,那时候已经是动物们的天下了,不只你一个靳准,还有人也想当老大呢。驻守在关中的刘曜也自称起皇帝来,还派兵去打靳准。与此同时,他还给石勒升了官,让他当了大司马大将军,赏了九锡之礼,多封了十个郡的地盘,还提拔他做了赵公,一起攻打平阳。
石勒肯定不会放过这个大好机会,他立刻让张敬带着五千兵马当先锋,自己则亲自带着五万大军去攻打靳准。当他们到达襄陵北原时,那四万多六夷杂胡的部落,都纷纷向石勒投降了。
命令张敬带领五千骑兵打头阵去攻打准,然后石勒亲自统帅五万精兵跟上,他们占领了襄陵北面的高地,还有四万多户的羌族和羯族人投降了他们。
之后,石勒一路进军到了平阳,先是平阳的大官周置带着六千多名各族胡人投降了石勒,紧接着,又有十多万的各族胡人纷纷归附了石勒。
勒攻占了平阳这座小城,平阳的太守周置等人带着六千杂户向勒投降。还有巴地的首领以及众多羌族、羯族部落,总共有十多万人,他们也投降了勒,随后被安置到了司州的各个县里。
靳准过够了当皇帝的瘾,实在撑不住了,就打算向石勒低头求和。石勒呢,故意把求和的使者卜泰带到刘曜面前炫耀,说人家是来向我投降的,可不是找你哦,你还是乖乖回关中去吧。
卜泰被派去带着皇帝的车马服饰去求和,勒和刘曜都想拉拢对方,于是把卜泰送给了刘曜,好让他知道城里的人都不想归顺他,以此来削弱他的军力。
不过,卜泰这家伙心里还是向着匈奴人,后来被刘曜给拉拢过去了。他回到平阳,帮着刘曜去安抚并拉拢屠各各部了。
曜潜和泰联手合作,他派使者回到平阳去安抚各个屠各部族。
石勒也瞧出了不对劲,想着杀掉卜泰来迫使靳准投降,可最后又被别人拦下了。
勒怀疑泰和曜暗中勾结,想杀了泰来让他快点投降,但将领们都反对说:现在要是杀了泰,准肯定就不会投降了。就算让泰进城去跟准说汉朝想跟他们结盟,让他们一起杀掉靳准,准也会因为害怕反而更快投降。
卜泰一回平阳,就偷偷联合靳准的部将乔泰、马忠等人发动叛乱,把靳准给杀了。之后,他们拥立靳明为头领,向刘曜投降。卜泰和卜玄还亲自把六个传国玉玺送到了刘曜那里。
勒久思考后和将领们商量,决定派人行动。泰进了平阳城,联合了准的手下乔泰、马忠等人,起兵反抗并杀了准,然后大家推举靳明当头儿,派泰和卜玄带着皇帝的六个玉玺去送给刘曜。
石勒忙活半天啥也没得到,这下可恼火了,他连忙派主力部队猛攻平阳,还命令石虎带着幽州和冀州的兵马赶过来帮忙,打算用武力把并州给并了。
靳明这个帮手连忙向刘曜喊救命。刘曜一听,就派人把靳明接了回来,跟着靳明一起回来的还有平阳的一万五千人,他们都成了刘曜的人。可没想到,靳明刚一露面,他全族的人就被刘曜给杀了。
石勒轻松攻占了平阳。到现在,并州的大部分地方都已经归了石勒,就只剩下河东那块地还挂着刘曜家的名头。
319年二月,刘曜心里琢磨着跟石勒和好,想给石勒封个大官,比如太宰和大将军,还打算提升他为赵王,给他特别的待遇,出门有警卫,进门有清道,就像当年曹操辅佐汉朝那样威风。可没多久,刘曜就被手下人给带偏了,他们说使者王修可能是个卧底,会偷偷告诉石勒长安的情况。结果,刘曜一咬牙,派人把王修给杀了。
大司马派他们来,表面上装得很诚恳,实际上是偷偷摸摸地看咱们汉朝军队的实力怎么样。他们想等回去复命后,就趁机偷袭皇帝的车驾。那时候咱们汉朝的军队确实很累了,战斗力也不强,所以刘曜就真信了他们的话。
不过刘曜这事儿办得不彻底,王修的助手刘茂逃走了。刘茂跑到石勒那边,一五一十地把事情经过讲了一遍,这正好给了石勒一个找茬的机会。刘家的天下可是我石勒一手打拼出来的,我想当什么官不行?才不稀罕刘曜封呢,我自己来封。
勒气呼呼地说:“我给刘家卖命,做的可比一般臣子多多了。他们家的江山,大半都是我打的。现在我好不容易有了点成就,他们还想算计我。什么赵王、赵帝,我自己就能当,哪用得着靠他们!”
接着,石勒跟汉赵的刘家彻底闹翻了,他自称是大将军、大单于,还管着冀州,当上了赵王,并在襄国举行了继承赵王位的仪式。
刘渊一家子几代人的打拼,抢占了晋朝多半的地盘。没想到,石勒用了十多年时间,又照着做了一遍,把刘渊家的地盘抢去了一大半。这俩家伙,还真是心有灵犀呢!
看看刘渊一家的故事,和司马家真是像得不得了。刘渊在西晋低调了好多年,等到西晋乱成一锅粥,他就趁机占地为王。308年,刘渊终于当上了皇帝,可没几年,到了310年,他们家就上演了一出匈奴版的“兄弟相争”,杀得那叫一个惨。最后,刘聪踩着亲兄弟的尸体坐上了皇位,但还有个弟弟刘乂让他不放心,于是新一轮的争斗又开始了,直到家里人都被杀光,权力落到外人手里,这才消停会儿。
刘渊一家子简直就是照着司马家的剧本照搬,好的没模仿到精髓,反倒是那些乱糟糟的事儿,学了个有模有样。司马家这老师傅,刘渊家这小学徒,你俩就这样把两晋南北朝那几百年的动荡岁月,像接力棒一样传下去了!
刘渊啊,咱们是希望匈奴能渐渐融入咱们的文化,但可不是让你去学司马家那种自相残杀的笨办法。你似乎是学了些皮毛,却染上了不该有的坏毛病。模仿司马家的做法,看起来真是有点让人哭笑不得。
照着图纸找马、死板地念书、丑女模仿美女皱眉、画老虎却像狗、生硬地套用方法、一味模仿别人,这些说法都是讲直接照搬、不动脑筋。不过,在咱们平时碰到的事儿里,参考和想想别人的做法时,真的得懂得分辨和挑选,得根据实际情形来灵活应对。
现在啊,不管哪个行业里头,都有一堆人爱跟着别人学。说真的,你们可得留点心眼儿!有句话叫“学我优点能出头,照搬全套必栽跟头”。这话里的道理得琢磨透,咱们得聪明点儿,学学别人的好,把自己短处补上,这样才能找到出路。可要是傻乎乎地光知道跟风、复制粘贴,那最后肯定得完蛋。就像有人徒步直播火了,结果多少人头脑一热,也跟着往那条黑漆漆的死胡同里钻?
咱们中国,历史悠久,文化深厚,哪是那些外族人看几十年就能学透的?建立国家、管理百姓,这可都是复杂的系统工程,不像拔河,力气大就能赢。
在平常生活和工作中,咱们得小心别像刘渊家族那样,本想模仿老虎却弄得不伦不类,结果让人笑话。
#百家说史# #6月发文冲刺# #夏季图文激励计划#
恒正网-实盘股票杠杆平台有哪些-短线配资炒股-股票配资公司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